全新M1今日發布!和居民生活有哪些相關性?
2月14日,2025年1月金融數據重磅出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民銀行正式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即加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這也讓開年金融數據備受市場期待。
數據顯示,修訂後的M1實現增速由負轉正,1月末,M1餘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
市場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修訂不影響M0、M2的統計口徑。新口徑下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並納入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貨幣存款“蹺蹺板”效應。
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經曆多次修訂
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
我國自1994年正式編製並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將貨幣供應量分為流通中貨幣(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三個層次。其中,M0為流通中貨幣(例如:個人持有的人民幣現鈔、數字人民幣);此次修訂後的M1包括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例如:微信錢包、支付寶中的個人資金);M2包括M1、單位和個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此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也經曆過多次修訂。2001年6月,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計入M2;2002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分別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10月,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納入M2;2018年1月,將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納入M2;2022年12月,將流通中數字人民幣納入M0。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4〕第17號,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M1統計口徑。此次修訂,將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
對於統計口徑修訂的原因,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曾解釋,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人民銀行非常重視根據經濟金融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變化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調整。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流動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符合M1統計定義的金融工具的範圍也發生了變化,需要考慮對M1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優化。
居民生活與貨幣供應量統計有哪些相關性?
老百姓的生活與貨幣供應量統計有哪些相關性?
舉例來看,春節期間,M0會呈現季節性波動。春節前,出於發放壓歲錢、紅包等節日習俗的現金持有需求,居民會從銀行(個人活期存款賬戶)取出人民幣現鈔(流通中貨幣)備用,導致M0增加。春節後,居民將現鈔(流通中貨幣)存入銀行(個人活期存款賬戶),導致M0減少。
又如,單位向個人發放工資時,貨幣從單位活期存款賬戶轉入個人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減少;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消費時,個人通過銀行卡(個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錢包、支付寶(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轉賬,貨幣轉入商戶的單位活期存款賬戶,按修訂前口徑,M1增加;按修訂後口徑,M1不變。
綜上,市場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新口徑下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貨幣存款“蹺蹺板”效應。從以往經驗看,對於下個月數據,屆時與1月數據合並觀察會更為合理,可以熨平春節效應等因素擾動。
新口徑下貨幣供給發生了哪些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同時,央行也一同公布了按可比口徑回溯後2024年各月末M1的可比餘額和增速。
張文紅此前曾表示,人民銀行通過對曆史數據測算後發現,修訂後的M1數據與經濟增長指標的相關性增強,穩定性也有所改善。
正如東方金誠此前測算,若將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統計,2024年12月末M1同比將由-1.4%升至1.2%,即增速將由負轉正,實現8個月以來首次正增長。
第一財經梳理來看,新納入兩項統計後,M1與M2的剪刀差現象有所緩和,除1月外,2024年各月末的M1同比增速普遍上升1—4個百分點左右。
市場分析認為,總的來看,隨著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協同發力,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將不斷增強,有效融資需求有望進一步回升,為金融總量合理增長提供堅實穩定的基礎。金融體係也將保持流動性充裕和適度寬鬆的社會融資環境,有力支持經濟平穩開局和回升向好。
例如,去年8月、9月、10月、11月、12月M1的同比增速在調整前和調整後分別為-7.3%、-7.4%、-6.1%、-3.7%、-1.4%以及-3.0%、-3.3%、-2.3%、-0.7%、1.2%。

(口徑調整後)

(口徑調整前)
留言0